生料高粱酿酒配方表,生料高粱酿酒配方表图片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生料高粱酿酒配方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生料高粱酿酒配方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生料高粱酒液态生料酿造方法?
一、操作方法
1、容器消毒。①0.5‰高锰酸钾水溶液直接浸泡容器;②蘸生石灰砣水溶液(1:3)涂抹容器,放置24-48小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③开水消毒。
2、生料酿造。将粮食粉碎40目以上(大米无需粉碎),按100公斤粮食直接加温水(25-36℃)250-300公斤,加入酒曲0.7公斤,搅匀。
3、发酵期的长短取决于温度的高低,室温19-25℃时,发酵期12-16天,室温25-36℃时,发酵期10-12天。
4、将原料、酒曲与水搅匀后,加盖密封或用塑料薄膜将缸口封死。
1.高粱粉碎
2,高粱与稻壳拌和
3.加水润料
4.蒸粮,出甑冷却加水。
5.冷却,加入大曲粉(曲药)。
6.入窖发酵。
7.窖池密封,管理。
8,蒸酒
9.出甑冷却,加曲药 再次发酵。
10,取出酒糟蒸酒。
生料三粮酒正宗配方?
1、分别将绿豆、高粱、小麦用热水浸泡24小时以上(具体比例不限,各位自由发挥)。
2、将泡好的绿豆煮开花(记住是煮,不是蒸,因为蒸不开花),将高粱、小麦蒸开花(可混合蒸,也可分开蒸)。
3、将蒸开花的绿豆、高粱和小麦摊凉到33度左右,混合均匀,按0.5%的比例加入酒曲。搅拌均匀,拌曲完成后料温控制在30度左右为佳。
4、入窖培菌:将熟粮和曲药拌和均匀即得熟粮糟,将熟粮糟按温差依次入窖刮平踩紧,入窖培菌温度24-26℃;
5、发酵:入窖发酵24小时后,发酵升降温为2-3℃;入窖发酵48小时后,发酵升降温为4-5℃;入窖发酵72小时后,发酵升降温为1-2℃;入窖发酵96小时后,发酵升降温保持恒定,窖内温度36-38℃;入窖发酵120小时后,发酵温度下降1-2℃即为发酵正常,发酵完毕进入酯化阶段;
6、蒸酒:用唐三镜设备蒸馏、分段、分层摘酒,按质、分段、分层并坛储存。
高粱液态酒酿造方法?
高粱液态酒是一种传统的酿酒产品,具有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价值。其酿造方法如下:
材料:
1. 高粱:600克
2. 糯米:100克
3. 酒曲:适量
4. 清水:适量
步骤:
1. 将高粱和糯米混合,加入适量的清水,浸泡6-8小时。
2. 将高粱和糯米捞出,放入蒸锅中蒸熟,待其稍微降温后放入容器内。
3. 在容器中加入适量的酒曲,充分搅拌均匀,再加入适量的清水,搅拌均匀。
第一,粉碎,选择新的高粱,将高粱筛选去尘,将高粱粉碎成面粉,面粉没什么要求,有小颗粒也行,粗糙一些也行。
第二,搅拌,将面粉称好(以100斤为例)倒入发酵容器中,加水这里说一下,水温最好在30度以上,50度以下较为适宜,可将水晒一中午(水量为面粉的两倍也就是1:2的比例)水最好选用深井水或者山泉水,自来水有消毒液等其他物质会影响酒的口感,或发酵不彻底,影响出酒率,先倒总量的一多半的水,也就是四分之三,和面粉搅拌均匀,不能有块状和干面粉。
第三,加曲,将生料酒曲倒入38度左右的水中,将酒曲活化10分钟,各酒曲不同使用量也不同,夏天我一般使用量为0.4%-0.5%,冬天0.5%-0.7%倒入搅拌好的面粉中,倒入剩余的水,然后搅拌均匀即可,搅拌时同一方向搅拌,比如顺时针,就一直保持顺时针搅拌。
第四,发酵,将发酵容器半密封,不能全密封,应保持发酵的透气性(能出气,不能进气,防止杂菌感染)环境温度最好保持在30度左右最佳(五个小时内就开始发酵,有气泡和面粉翻滚声)搅拌期为3201,也就是前三天一天搅拌三次,再三天一天搅拌两次,以后就是隔一天搅拌一次,搅拌到酒醅不再冒气泡停止,一般发酵期在半个月,我都是发酵45天或者两个月,这样发酵的更彻底,出酒率更好,发酵好的酒醅,颜色应为茶色,清澈。
第五,蒸馏,将锅底水烧开,把发酵好的酒醅倒入锅中,用水密封水封口,接通冷却水,中火烧,开始不能用大火,等待酒流出,开始流出的酒为头酒,应掐去,掐头酒量为粮食的0.3%-0.5%,也就是一百斤粮食,掐3到5两就可以,二段酒让其流到无酒花掐出,综合度数在50到65度,大火蒸馏尾酒。将二段酒放于陶瓷容器中,陈放半年就能喝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生料高粱酿酒配方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生料高粱酿酒配方表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sdw.com/post/13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