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酒窖泥晾晒工艺有哪些,酿酒窖泥晾晒工艺有哪些种类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酿酒窖泥晾晒工艺有哪些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酿酒窖泥晾晒工艺有哪些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白酒制作技术及配方?
1、首先准备大米,把米洗干净放在水里浸泡一段时间,然后放在锅里蒸饭。

2、为了能够让米饭彻底蒸熟,当锅里冒蒸汽的时候,掀开锅盖,往里面撒开水,注意撒的水量。蒸熟后,把米饭摊开越薄越好,夏天可以用风扇冷却。

3、最为重要的一步拌酒曲,称号适量的酒曲,放入米饭堆里,要完全搅拌均匀,以免影响酒的口感。

4、拌好酒曲后,放入缸中发酵,注意放入的过程中不可用力按压,保持缸中的干净。装好后在米饭堆中间挖个圆孔。
1、制作“酒饭”。用粮食(个人理解像是糯米大米小麦等都可以)做蒸饭。由于普通电饭锅受热不均,可改用微波炉蒸饭(按1:0.5的比例加矿泉水,一般来说超过米1厘米就可以)。
2、拌曲。等饭晾到30度左右时拌入酒曲,放入木盘或其它敞口式的瓦罐中,用棉布或纱布盖上(避免污染又防止积水)。酒曲主要使用主黄酒曲或本地土制的小曲,或者安琪酒曲也可以。
3、发酵。拌曲后一天左右(寒冷天气要2天),酒饭已进入糖化高峰,将酒饭倒入发酵罐,我用的是本地土制的瓦罐,土得不能再土了,盖子用的是瓷碗包纱布,但很便宜,几块钱一个(7.5升),还有15升和25升的。
4、按1斤米加2斤矿泉水(自来水或白开水也可以,只是质量差点),然后盖上“碗盖”,进入主发酵过程。放置约3周左右。可以包上棉被,呵呵。
如何做高粱酒-传统酿酒技术?
高粮用温水泡24小时,放篜子里初蒸,上大气一小时后掺水进去煮到水温七八十度就封火焖至高粱开花,放水沥干2小时后再蒸,上大气一个半小时后把高粱铲出来倒在箹箕里摊凉,冬天30度左右撒酒药,夏天越冷越好,拌匀后就全部堆在一起,(我头像那种图)糖化,冬天48小时以上,夏天24小时,温度涨到35度再把高铲散开,摊凉25以下,把高粱饭装进窖池发酵10天以上就可以蒸酒了,头酒,尾子酒不要,下次复蒸,农村土办法酿酒几十年都是这样操作,有人回答发酵四五十天那种做法我还没见过,可能茅台酒厂是那样做的吧,我就是农民,我只会农村人酿酒,卖一千多那种高难度的技术不是我这种普通人了解得到的,我只能说一种方式普通人都看得懂的
高粱酒酿酒工艺主要分固态和半固态工艺,固态又分大曲小曲麸曲三种工艺,如果是家酿就选择小曲工艺就可以。下面分别说说固态更半固态都做法和区别。
第一步先说固态做法,选择高粱要求杂质要少,没有变质,没有霉变,没有生虫还有要求粮食饱满度要好后我们开始做。小曲固态主要划分为四部。
第一步粮食糊化,开始泡粮现在热水泡粮水温在75度左右,水温太高容易造成表面淀粉流失,水温低吃水不够,泡粮12个小时左右然后控水后放桶里晾着干发,干发就是为了吸收粮食表面水分从而达到吃水更加均匀的一个状态。干发一般4到6个小时。然后就是初蒸高粱,一层一层装粮食上大汽后计时半个小时就可以,然后开始焖粮,焖粮需要热水在80到85以内的水来焖粮,具体需要焖多久这个的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因为不同的高粱焖粮时间都不一样,包括前期泡粮干发是不是做到位了都有直接的影响。加水后需要搅拌均匀一般高粱焖粮都在10到15分钟左右就可以,焖好的标准就是粮食大部分出现裂口小部分开花,粮食不顶手一捏就软的哪种感觉,就可以放水了,放水后需要冷吊也就有直接复蒸,复蒸一般是60到90分钟。
第二部做箱培菌糖化,就是复蒸好的粮食出锅摊凉降温到40度左右开始下酒曲,使用纯根霉小曲下曲量在百分之0.3到0.4左右。做箱培菌的温度控制在25度到32度之间,在培菌完毕好的时候温度最好在30到32这样,培菌时间一般为22到26小时左右。培菌好后就开始入窖发酵
第三部发酵,培菌好的粮食是需要降温后才可以入窖发酵的,入窖温度一般在20度左右发酵最高温控制在38度以内,入窖发酵需要压紧密封好。一般发酵半个月。
第四部就是蒸馏了,就是把发酵好后的粮食慢慢装锅见汽压汽,刚刚出酒需要掐酒头去除甲醇,需要去酒尾35度断尾。中间的那些酒就是成品原浆酒。
固态跟半固态的区别就是固态糖化后直接入窖发酵了半固态是糖化好加水发酵,发酵前几天需要打开密封搅拌均匀,后期密封好自然发酵 粮食全部下沉上面是清澈的酒液这个就代表说已经发酵彻底了也就可以蒸馏了,可以通过压榨来蒸馏就是光烧酒液 渣子可以在上面蒸一块出酒,避免糊锅,同样的掐头去尾。希望有帮到你,我下面会有几张照片酿酒过程中的照片。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酿酒窖泥晾晒工艺有哪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酿酒窖泥晾晒工艺有哪些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sdw.com/post/34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