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酿酒工艺的记载是指,古代酿酒工艺的记载是指什么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酿酒工艺的记载是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古代酿酒工艺的记载是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世界上最早的酿酒工艺学记载于?
最早的酿酒工艺学记载于《齐民要术》。
酿河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含一定浓度酒精饮料的过程。酿酒原料与酿酒容器,是谷物酿酒的两个先决条件。据考古出土距今五千多年的酿酒器具表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夏禹时代存在酿酒这一行业,而酿酒之起源还在此之前。
最早的酿酒工艺?
世界上最早的已知的酿酒最早记载,约公元前6000年,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出现雕刻着啤酒制作方法的粘土板。
中国关于最早酿酒的记载在《黄帝内经· 素问》中记载了黄帝与歧伯讨论酿酒的情景《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一种古老的酒——醴酪,即用动物的乳汁酿成的甜酒。《尚书》有“若作酒醴,尔惟曲蘖”的记载。
《史记·大宛列传》中首次记载了葡萄酒。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馆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
九酝酒在历史上是如何记载的?
曹操的家乡古代亳州,酿酒历史非常悠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亳州的尉迟寺史前遗址中发现了20多个类型的酒具,这些器皿被放置在大汶口时期的红烧土排房中。
这个发现将中国酿酒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年,证明中国酿酒的历史可以推至5000年前左右。
由此可以推断,古亳地区到了汉代酿酒业应是十分发达的,“九酝春酒”即是代表。据《齐民要术》记载:东汉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曹操曾将家乡产的“九酝春酒”晋献给献帝刘协,并上表说明九酝春酒的制法。
曹操在《上九酝酒法奏》中说:“臣县故令南阳郭芝,有九酝春酒。法用曲三十斤,流水五石,腊月二日渍曲,正月冻解,用好稻米,漉去曲滓,便酿法饮。曰譬诸虫,虽久多完,三日一酿,满九斛米止。
臣得法酿之,常善,其上清滓亦可饮。
若以九酝苦难饮,增为十酿,差甘易饮,不病。今谨上献。”
曹操的《上九酝酒法奏》不仅总结了“九酝春酒”的酿造工艺,而且还亲自酿制美酒,并提出了具体改进的办法。
这样看来,说他是一位酿酒师和酿酒研究者绝不为过。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关于酿酒方法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九酝春酒”即是今天的“古井贡酒”的前身和源头。虽然“九酝春酒”与“古井贡酒”的工艺有着不少区别,但是我们完全可以说,亳州在一千八百年前就能生产出像“九酝春洒”这样的好酒,并且给后世留下了酿酒的先进技术和传统,对亳州后来酿酒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千百年来,古井人就是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才有了后来独到的“老五甑”工艺,酿出了今天“色清如水晶,香纯似幽兰,入口甘美醇和,回味经久不息”的古井贡酒。
《水浒传》中的“筛酒”是什么意思?
古时候的酿酒技术比较粗陋,而且用的是发酵法,也就是说,就是把麦子高粱或者其他粮食通过发酵,然后压榨,得到酒。这样的方法有一个问题,就是酒当中的杂质比较多。我记得白居易写过一首诗: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这里的“绿蚁新醅酒”,就是绿色的浊酒,因为杂质的关系所以有颜色。
所以在明朝之前,大家喝酒,吃的时候要用用网眼筛子垫布过滤去除其他杂物,并随即加温。宋朝范仲淹曾经写过“浊酒一杯家万里”,“浊酒”也是这种酒——因为过滤再细,还是会有杂质存在的。
但是后来,古人学会用蒸馏法来酿酒了——这就是我们今天俗称的烧酒。李时珍《本草纲目》里说得很明白了,“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元朝西征之后,蒸馏酒的酿造法传入中原,到了明朝,这种方法开始普及。蒸馏法酿酒,度数高,比较纯,所以,“三碗不过岗”这种,肯定不可能是蒸馏法,因为要是喝白酒,不可能喝这么多碗不倒。
水浒传里的人物,喝的还是浊酒,所以需要筛。
我还有一个佐证,那就是根据《水浒传》而来的《***》。
***里关于筛酒有更细节的描写:
二十七回: 那韩二捣鬼,把眼儿涎睁着,又不去,看见桌底下一坛白泥头酒,贴着红纸帖儿,问道:“嫂子,是那里酒?打开筛壶来俺每吃。六十一回: 西门庆旋教开库房,拿出一坛夏提刑家送的菊花酒来。打开碧靛清,喷鼻香,未曾筛,先搀一瓶凉水,以去其蓼辣之性,然后贮于布甑内,筛出来醇厚好吃。六十七回: 西门庆另打开一坛双料麻姑酒,教春鸿用布甑筛上来。你看,这里的筛酒,用到的工具有布甑和筛壶,和我们前面所说的浊酒是一致的。更多细节,欢迎大家关注我的新书《潘金莲的饺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酿酒工艺的记载是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酿酒工艺的记载是指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sdw.com/post/40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