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家酿酒工艺,老百姓家酿酒工艺怎么样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老百姓家酿酒工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老百姓家酿酒工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酿造酒标准?
白酒酿造标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要求,它大致包括原料,生产过程和完成品的技术要求。
原料包括米酒,酒精度,糖度,酸度,水溶性固形物等;生产过程中,必须按照规定的温度,时间和比例进行发酵;完成品的技术要求,包括酒精度,糖度,酸度,颜色,气味,口感等。
酿酒的标准
一、我国白酒酿造执行标准:GBT10781-2006是固态法白酒的执行标准,是***用纯粹粮食为原料,用曲经固态发酵生产的酒,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好酒。GBT20822-2007是固液结合法白酒的执行标准。即白酒中有一部分是酒精酒,一部分是粮食酒。GBT20821-2007是纯酒精酒的执行标准。
80年代国内缺粮食拿什么酿酒?
八十年代国内缺粮食拿什么酿酒?
在八十年代国内缺粮时大多数都是用红薯干来酿酒。那时的红薯干酿的酒一毛钱一两,老百姓都叫它一毛烧。这种酒喝到嘴里辣,下到胃里烧,所以老百姓都叫它一毛烧。但是因价钱便宜很受劳动人民欢迎,是当时小酒店的畅消品。
不是大厂名企,如何在农村酿酒作坊里面酿造出香醇顺的纯粮酒?
国内喝酒已经延续了几千年,解放前,甚至都没有一家正式的酒厂出现,名优大厂也是解放后的事,那么之前老百姓怎么喝酒了,都是自己小作坊酿造的。
如果酿造好酒,这是一门传统手艺,自家酿造,对原材料,水质,酒曲,酿造环境等要求都不是很高,生产投入也没有那么巨大,但技术非常关键,全凭经验丰富。
因此,小作坊酒在周围一定范围内,熟悉的朋友经常会喝,但向外推广,局限性太大。
白酒的,固态发酵法、液态发酵法和固液发酵法,你了解多少?
都有很具体的回答了,我来个接地气的吧!
1.液态发酵法,就是通过发酵提取食物里面的酒精,俗称,食用酒精,如,玉米酒精,高粱酒精,土豆酒精等,然后加水降度,加香精香料等,这就是液态发酵。
2.固液发酵法,也称半固液发酵法,就是液态发酵的酒与固态发酵的酒勾调在一起。
3.固态发酵法,用粮食直接酿造酒的方法,称为固态发酵法,固态发酵法,每种香型的酒,酿造工资,原料,都会有所不同,坚持传统工艺,严格把控生产环节,才是做酒人真正应该做的。
感谢邀请,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今天阿文和大家一起来聊聊传统工艺与新工艺的区别,看看固态、生料、液态发酵法有什么特点?
一、传统工艺固态发酵法
1、传统工艺对酿造的环境和手艺经验有比较高的要求,就环境来说,合适的地理位置,质量好的水源都不可或缺。传统工艺固态法发酵都是整粒熟料发酵,因此对于粮食的要求也比较高,需要筛选。既然是传统工艺那么肯定对手工操作的要求也是很高的,这就是酿酒的技艺经验问题。传统工艺从选粮,蒸粮,糖化,发酵到蒸馏这一套操作基本都是靠人工去完成,中间不能有一点失误,否则就会导致酒的口感千差万别。2、传统工艺固态法发酵的白酒,通常出酒率只能达到三成到四成,最多也不会超过五成。我自己是传统工艺酿造纯粮酒的,一般高粱酒53度的出酒率就保持在35%左右,玉米酒稍多一点,接近50%的出酒率。出酒率低是工艺的原因,通常你需要保证质量,就要牺牲出酒率。
二、新工艺生料发酵法
生料发酵顾名思义就是原料没有经过蒸煮加热等的步骤,直接用原料进行发酵。生料发酵用原料加曲加水直接发酵,不用浸泡蒸煮不需要人去这样既省了人力物力;生料酿酒一般是液态发酵,边糖化边发酵不用添加谷壳等辅料,节约成本,不用生火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设备方面不用加热蒸煮性能方面就没那么多要求,也可以节约成本。生料酿酒虽然节省了不少事,但目前用生料酿出来的酒相对于传统的熟料酿造来说还是要差些。生料发酵原料没有经过蒸煮一些淀粉不能更好的析出,发酵的过程中不能彻底发酵造成原料的浪费,出酒率也相对较低;淀粉不能析出对曲的要求就高,得选用专门的生料曲。温度控制得严,不然容易发酸,搅拌要及时。时间也需要的长。口感方面也没那么好,原料在蒸煮后会有香气散出,生料不能使这些香味物质更好的释放出来,甚至发酵不好还会有异味。
三、新工艺液态发酵法
液态法发酵就是三精一水勾兑,酒精,糖精,香精加水勾兑。酒厂只要按照比例将这些东西勾兑在一起然后灌装就变成了市场上常见的白酒。没有传统工艺那么多步骤,不需要那么多人工操作,因此成本非常低,利润非常高。没有真正白酒的天然风味,纯粹只是给人提供酒精的***感,不适合长时间贮存,因为其中添加了香精和糖精,甚至其他[_a***_]添加物,时间长了容易变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老百姓家酿酒工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老百姓家酿酒工艺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sdw.com/post/41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