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酿酒工艺流程封缸发酵,传统酿酒工艺流程封缸发酵方法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传统酿酒工艺流程封缸发酵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传统酿酒工艺流程封缸发酵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固液法酿造方法?
(二)器具:发酵器具(盆、缸),蒸馏器具。
(三)工艺:原料-蒸煮-摊晾-接种-前发酵(固态)-转缸-后发酵(液态)-蒸馏-成品(酒).
(1)蒸馏-选扦新鲜、饱满、无虫害霉变的糙米,入锅蒸煮,要蒸熟蒸透,不夹生,不焦糊。
(2)摊晾-原料蒸熟后,出锅摊晾,为使其迅速冷却,可吹风降温,或用冷水冲洗沥干。
(3)接种-待料温降至30℃左右,即可将粉碎好的曲种均匀拌入,一般用曲量0.6%~1%.发酵容器宜选用广口瓦盆,中间搭帘以利散热和观察,料层要厚薄均匀,原料表面可撒少许曲种,然后加盖发酵。
(4)前发酵-保持料温30℃左右,一般不超过33℃,发酵室的温度在25℃左右。冬天注意保温,夏天注意降温。约8小时后,料温开始上升,需揭盖散热,勿使料温超过37℃。16小时后,盆底出现糖化液,即酒酿,要求酒酿清澈,微黄,呈甜香味,微酸,这表示发酵良好,前发酵结束。
(5)转缸-将发酵好的酒酿转入发酵缸中,加入30%的温水120%~125%,加盖。转缸后第二天进行翻醅,即将整块酒醅底面对翻,夏季可及时封缸,冬季可于次日封缸,即用塑料薄膜封严缸口,进行厌氧发酵。料温、室温基本同前发酵。
(6)蒸馏-一般15天左右,发酵完毕。若要求酒质和口感更佳,可适当延长发酵时间,达到20天或30天。蒸馏要求烧火前急中缓后猛。
(7)成品-蒸馏后的白酒即为原浆米酒,米香浓郁,酒质清亮,微甜醇和,无异杂味,经陈酿后口感更佳。出酒时注意冷却,勿使酒温超过30℃,以免跑酒和影响酒质。接酒时最好掐头去尾,放入下锅复蒸。另可根据市场需要进行色调处理,使之风格独特。
固液法是固态法酿造的酒不少于30%,与液态法白酒勾调而成的酒,因为固态法为白酒所特有,所以固液法也是白酒所特有的酿造技艺,其生产的产品标准号为GB/T20822,消费者可以根据就表上所示进行甄别。就是在粮食酿造的酒中,加入酒精勾兑。固液法白酒以固态法白酒(不低于30%)、液态法白酒勾调而成的白酒。但是大多数酒企加的固态法白酒都不够30%,即便加够,对水也仅呈现微微浅蓝。
谷雨酒的酿造方法?
步骤 1
洗净,盐水浸泡一小时,热水快速焯水
步骤 2
焯水后捞出
步骤 3
晾干取蒂,今年没有戳孔,喜欢泡酒后缩扁的青梅,感觉白酒把青梅汁利用高渗作用都拉出来了,青梅酒溶于白酒。
步骤 4
覆盖保鲜膜,封存。
步骤 5
漂亮的梅子,岁月的青梅。
谷酒工艺流程:稻谷→漂洗→去瘪谷→浸泡→蒸谷→出甑→泡水→复蒸→摊凉→拌曲→培菌糖化→落缸发酵→蒸馏→成品。 1、谷酒工艺浸谷: 加水浸过谷面20厘米,浸谷时间约10-16小时。待稻谷浸泡透心后,放去泡谷水,用清水洗净。 2、谷酒工艺蒸谷: 将泡透的稻谷装入甑中,上大汽后蒸40分钟,揭盖向甑中泼入稻谷重量15%-20%的水,让谷粒吸水膨胀。圆汽后蒸30分钟,泼一次水,再蒸30分钟。 3、谷酒工艺出甑泡水: 将初蒸好的稻谷出甑倒入装有凉水的泡谷池中,使水盖过谷面,谷皮冷却收缩使谷尖开口。润水时间约10-15分钟。 4、谷酒工艺复蒸: 将润好水的谷再装入甑中,加大火复蒸。前45-60分钟加盖蒸,后半小时敞开蒸,使稻谷收汗。 5、谷酒工艺摊凉、拌曲: 将复蒸好的稻谷摊凉至35-37℃,夏季摊凉到室温时,就可加入酒曲粉拌匀。用曲量为稻谷重量的0.6%-1.2%。纯种小曲用曲量少些,传统酒药用曲量多些;夏季少些,冬季多些。 6、谷酒工艺培菌糖化: 将拌好曲的谷粒堆在晒垫上,扒平,谷粒堆放的厚度夏天为10-12厘米,冬天为15-20厘米。谷粒上铺盖一张晒垫保湿。冬季还要在盖垫上加盖一层干净的稻草保温。培菌糖化时间夏季20-24小时,冬季26-48小时。当谷粒表面长满菌丝,香甜、微带酸味,谷粒底部的晒垫上有少许潮湿时,应立即落缸发酵,以免延长时间造成糖分流失降低出酒率。 7、谷酒工艺落缸发酵: 将糖化好的醅料装入缸中,加水80%-90%,然后用塑料布封缸发酵6天以上即可蒸馏。发酵时间,夏季从培菌糖化开始7天左右,冬天缸的四周用稻草等保温,约9-14天。 8、谷酒工艺蒸馏: 谷酒蒸馏一般不去酒头,直接接酒到45度为止,尾酒倒入下锅复蒸。通常100公斤稻谷可出45度谷酒50-53公斤。美酒招商网:***s://m.9928.tv/news/229337.html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传统酿酒工艺流程封缸发酵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传统酿酒工艺流程封缸发酵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sdw.com/post/42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