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酿酒为什么用红樱子糯高粱,茅台酿酒为什么用红樱子糯高粱呢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茅台酿酒为什么用红樱子糯高粱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茅台酿酒为什么用红樱子糯高粱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红缨子红高粱是什么高粱?
有机糯高粱。红缨子高粱,俗称红粱,是茅台镇特产的一种有机糯高粱。它是茅台镇酱香型白酒的酿酒原料。也正是由于有了它,茅台镇酱酒才有了纯正酱香味。
这种红粱只能在茅台镇特有的水分、土壤和气候环境下种植,这也是茅台镇酱酒为什么具有不可***性的原因之一。
优质糯高粱和红缨子糯高粱是一种吗?
不是
不是的,是不同的品种 应该不是吧。晋糯5号品种的糯高粱适合山地种植。晋糯5号拥有半糯性、产值大、出酒率高的特性,是酿酒职业首选的高粱品种之一,它的生育期是120天,均匀株高1、50米,穗长30—42厘米,紧凑型
12987工艺什么意思?
“12987工艺”是指酿造酱香型白酒的一种工艺流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一个酿酒生产周期:从重阳下沙开始,到次年重阳节前,第七次取酒结束,历经春夏秋冬四季,即完成了一个酿酒生产周期。
两次投料:以茅台镇当地红缨子糯高粱为原料,在一年的酿酒周期里进行两次投粮,在以后的酿酒环境中不再投入新的粮食。
九次蒸煮:每次取酒后都要把酒槽进行蒸煮,再加上下沙、糙沙,一个酿酒周期内要经过九次蒸煮。需要注意的是,头两次投粮经过两次蒸煮,但不取酒。第三次蒸煮后才开始取酒。
八次发酵:每次蒸煮后取酒,再对酒糟进行摊凉、加曲、堆积、下窖、封窖、发酵,如此重复八次。简单理解就是每一次的蒸煮之间,都要经过一次发酵,一共九次蒸煮,就是八次发酵。
七次取酒:七次取酒,跟九次蒸煮相对应,只要记住,前面蒸煮两次不取酒,后面七个轮次都要取。且每次取酒大约都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这样七次下来,刚好又临近了第二年的重阳。
茅台酒曲的配方和制作方法?
酱香酒制曲是以小麦为原料的,小麦要求颗粒饱满、干燥、新鲜、无虫蛀、无霉变、无杂物。 酿造师傅首先把小麦除尘,接着加入一定量(2%到3%)的热水进行搅拌润湿,再用滚筒式钢磨粉碎。
小麦要做成“皮烂心不烂的梅花瓣”的程度,不能太碎,也不能不够碎。这样对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培养温度调节有相当大的帮助,看上去无整粒小麦,但无多少细末,混粉中细粉占40%到45%。加入水和母曲(母曲的作用相当于接菌,引导微生物培养方向,利用培养过程酒曲升温,从而达到酒曲品温的目的。)进行搅拌,母曲要求色泽成褐色或金***,香味要好要具有突出的酱味。
母曲粉碎得越细越好,是粉尘状。拌料要求均匀,不要有颗粒球,或灰白的,用手用力捻能成团就行,不粘手也不散。料搅拌好之后将它放在木盒子里,工人站在盒子里用脚不停地踩,踩好之后做成曲块。
酱香型酒酿造师傅把小麦经过粉碎、搅拌、踩曲之后做成曲块,曲块做好之后用谷草包起来,进行装仓,大约10天后再进行翻仓。翻仓就是把曲块进行上下翻转,让每一面都能接触微生物。前后一般要进行两次翻仓。再经过30-40天,曲块酒做好了,曲块酒出仓之后存储40天以上方可使用。在使用之前,要将曲块切碎,越碎越好。从一开始小麦除尘到现在的曲块切碎,酿酒师们经过三到五个月的忙碌,酱香型原浆酒端午制曲过程全部完成了。
酒曲是酿造酒水的必要条件,而酒
粮食千千万,为何高粱独占酿造好酒原料的鳌头?
俗话说"曲是酒之骨,粮是酒之肉",而且我们的祖先种粮食最初的目的是为了酿酒而不是吃饭冲击!
我国酿造白酒的历史很悠久,高粱大米豌豆玉米荞麦等很多含有淀粉和糖分的粮食都被用来酿过酒!
1.大麦小麦豌豆里的蛋白质含量过高,发酵中杂菌容易过度生长,产生令人不适的味道!
2.大米的脂肪和纤维含量过少,影响了酒的味道!
3.糯米荞麦粘度过高,易板结,会使糟醅的透气性下降导致发酵效率降低!
4.玉米的植酸含量过高,导致甜味过度,脂肪含量过高,使白酒杂味较重!
5.红薯马铃薯木薯的蛋白质含量过少。果胶质含量过高,影响白酒的口感!
6.高粱的淀粉含量较高易于发酵,各物质配比恰到好处使得微生物发酵产香顺利,促进各种香味物质的生成,香正甘冽,远胜于其他粮食酿酒!
所以,在长期的酿造实践中中,人们终于比较出了最佳的酿酒原料就是高粱!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茅台酿酒为什么用红樱子糯高粱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茅台酿酒为什么用红樱子糯高粱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sdw.com/post/54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