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酒葡萄生物防治技术总结,酿酒葡萄生物防治技术总结报告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酿酒葡萄生物防治技术总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酿酒葡萄生物防治技术总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酿酒葡萄冬季修剪技术?
春季要及时对葡萄树实行抹芽,疏除过密、过弱芽,抹芽和定枝要一次性完成;夏季葡萄的副梢修剪,目的是控制营养生长,集中营养供应果实,而且打开树体光照,提高光合效能,为了保证酿酒葡萄架通风透光,对于新发出来的枝蔓及时进行捆绑,可确保葡萄有序生长。
冬季修剪是保证酿酒葡萄获得高产和稳产的关键,冬季酿酒葡萄树形修剪主要***取有主干扇形修剪,而且枝条不宜过长,大至主干50~80厘米即可,落果枝条才利于压埋,每亩种植220~225株为宜,每株酿酒葡萄支架保留1个主蔓,3~4个副蔓,每个结果枝保留5~6个芽。
酿酒葡萄果胶含量多少?
酿酒葡萄的果胶含量因品种、生长条件等因素而异,不同研究得出的果胶含量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酿酒葡萄的果胶含量在0.2-0.8g/100g之间。其中,红葡萄酒酿造所需的葡萄果胶含量较高,一般在0.4-0.8g/100g之间,而白葡萄酒酿造所需的葡萄果胶含量较低,一般在0.2-0.4g/100g之间。
果胶是葡萄皮和葡萄籽中含有的成分,具有软化葡萄酒、提高葡萄酒稳定性和改善葡萄酒口感的作用。在酿酒过程中,果胶还可以与色素、风味物质等一起转移到葡萄酒中,影响葡萄酒的颜色、香气和口感。因此,果胶含量对于葡萄酒的酿造和品质都有一定的影响。
(一)果梗果梗中树脂、单宁、鞣酐最重要,使酒产生苦、涩和青梗味
(二)果皮:单宁、色素、果香与葡萄酒质量关系密切的有单宁、色素和果香成分。
(1)单宁:一般存在于果皮中,果肉中很少有或没有。0.5~2%(
2)色素:除少数调色品种外,色素只存在于果皮中,因此可用红葡萄酿制白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主要有花色素和黄酮。
(三)果核葡萄籽占葡萄果实重量的2%~5%。果核中含有3%~7% 的单宁、6%~10%的脂肪,以及树脂、挥发酸等物质,这些物质进入葡萄酒中,会使葡萄酒产生异味,过涩、发苦、麻嘴,有损于葡萄酒的质量。所以葡萄破碎时须尽量避免将果核压破。
(四)果肉和汁(葡萄浆) 是葡萄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果实的83%~92%。
(1)糖: (2)有机酸: (3)果胶质:(4)含氮物质:(5)矿物质: (6)维生素。葡萄中含有果胶,果胶在果胶酶的作用下就会产生甲醇,而温度过高则会加剧甲醇的产生,国家标准要求红葡萄酒中甲醇含量不超过400mg/L,白葡萄酒中甲醇含量不得超过250mg/L。
酿酒葡萄亩产量一般多少斤?
控制在3000斤左右。以每亩种植300株,每株5串,一串2斤为标准。
葡萄、为葡萄科葡萄属木质藤本植物,小枝圆柱形,有纵棱纹,无毛或被稀疏柔毛,叶卵圆形,圆锥花序密集或疏散,基部分枝发达,果实球形或椭圆形,花期4-5月,果期8-9月。
葡萄是世界最古老的果树树种之一,葡萄的植物化石发现于第三纪地层中,说明当时已遍布于欧、亚及格陵兰。
葡萄原产亚洲西部,世界各地均有栽培, 世界各地的葡萄约95%集中分布在北半球。
3、葡萄为著名水果,生食或制葡萄干,并酿酒,酿酒后的酒脚可提酒食酸。
葡萄日灼病、如何识别症状和原因、防治方法有哪些?
大家好,我是乡村姚小妹,持续创作三农领域内的科普问答,很高兴与你一同分享这个问题的解答。
葡萄日灼病,是广大葡萄种植户常遇到的葡萄病症,简单来说就是葡萄经受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导致表皮温度过高,水分过度流失,而呈现出的表皮坏死症状,如下图所示。主要表现为果面生淡褐色近圆形斑,边缘不明显,果实表面先皱缩后逐渐凹陷,严重的果穗变为干果。
如何避免日灼病的发生,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设置遮阳网。在距离葡萄架上方50公分处,***用遮阳率60%左右的遮阳网,有效隔离一天中一半以上的太阳直射,同时保证葡萄生长所需的阳光。
2、增施有机肥,保持土质疏松。通过施加葡萄易吸收的营养物质,增强根部吸收水分的能力,保障在葡萄轻度失水时,可以及时补充。
3、及时修剪有病果枝。果农一旦发现果树上出现日灼病症状的枝叶或者挂果,应立即剪除,不能因为不舍得而犹豫,否则可能会传染给附近健康的果枝。
4、喷肥降温。尤其是在阴雨过后的高温天气,在叶面和果穗上喷施0.2%磷酸二氢钾或5%草木灰浸出液2-3次。
以上就是姚小妹为您介绍的葡萄日灼病的识别症状和原因,以及预防方法。广大种植户可参照做法,保护自家的葡萄种植园免受这种病的危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酿酒葡萄生物防治技术总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酿酒葡萄生物防治技术总结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sdw.com/post/64296.html